谁才是《后来的我们》退票门的幕后玩家?
作者/付于洋 编辑/张潇潇
- 全文共3435字 阅读约需5分钟 -
“我不想在这里聊损失的问题,相信很多影院都很无奈!但是这个事情暴露出来的问题真心希望有关部门可以尽快出台相关政策!”
昨天,对于国内大多数影院经理们来说都是戏剧性的一天。早上还盼着过亿预售的影片开画,有望冲出一匹不输春节档的黑马,带热“五一档”小高潮。
《后来的我们》
下午《后来的我们》就出现大规模退票事件,影院交流群内刷屏的问题是“你们被退了多少张”。有影院经理告诉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区域某影院最高退票200多张,超当日售票的10%,“这是任何一家影院都无法接受的。”
一时间揣测纷呈,矛盾首先指向退票最多的平台猫眼(同时也是出品方、发行方),然后又有分析说猫眼做此举无疑自毁长城,并不明智,之后竞品说、黄牛说、地推说……相继浮现。
今天凌晨,猫眼发布声明称从来没有这类干扰市场秩序的行为,截止4月28日23点,猫眼疑似被恶意刷票并退票数量38万张,涉及票房约1300万,正在配合主管部门做详细调查。
有人认为,事件的发生应该引起电影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重视,想办法加以制约,据悉,主管部门这两天已约谈各方,或许在节后将出结论。
“五一档”成“罗生门”
一觉醒来,微博话题#后来的我们退票#登上了热搜榜第一位,没想到这部此前预测票房将达20亿的爱情片会卷入一出罗生门。
这次的退票疑云中,猫眼、地推、黄牛、同档期竞品,幕后的手究竟是谁?
①猫眼说:操作的是否太明显?
当晚第一波讨论来自各大影院经理交流群,“据说是猫眼的大招”、“基本都是猫眼”……影院第一时间将矛头指向了猫眼,主要原因是猫眼平台退票最高。
另一方面,猫眼是《后来的我们》出品方之一,还是宣传方、发行方,自身利益相关,自然有操作动机,作为国内唯二的线上票务平台和数据方,“比起第三方需要实际操作造成大规模的购票和退票情况,它只需要在后台制造虚假数据就能轻易掩人耳目”。
当晚,跟互联网票务平台走得很近的人士对小娱透露,去年国庆档某部电影也玩过“退票锁场”这招,不过这次被发现了。
对于猫眼主谋论也存在不少质疑,其中最多的就是“太笨了”“自毁长城”:在一日之内发生大规模退票事件,无疑会遭到院线和影院大规模反弹,后续影响难测,且退票多集中在19.9元的特价票,不符合刷票方大多刷高价票,方便快速拉升票房的逻辑。
另外,据当晚统计,万达方面的9万张退票中,淘票票也占有2万。
最重要的是,无论是猫眼披露的涉及票房1300万,还是业内人士推测的1500-2000万,对于《后来的我们》总票房都不构成太大影响,上映两天,影片票房已经超过5.5亿。截止到小娱发稿前止,猫眼相关负责人并未做除了发之前声明外的进一步解释。
当晚退票后座位被调侃“这是666的意思”“刷票方还不忘自我吹嘘”
②地面发行团队说:规模太大很难成行
第二种说法,则指向承接了影片发行的地面合作方,“猫眼的大区经理有项目的时候都临时找当地的地面散兵,结果这些人找路子刷当地影院低价票,再要到场次到猫眼那邀功拿钱,等首日放票出来再退钱”。
本次“五一档”,跟《后来的我们》同档期上映的《幕后玩家》由发行实力强劲的影联传媒主控发行,根据艺恩发布的2017年国产电影民营发行公司排行榜,影联传媒和猫眼影业分列第一和第三位。因此有人推测,猫眼为了和影联竞争,在发行策略上制定了硬性规定和超额奖励,引得地面团队剑走偏锋。
但是更多人认为,上述情况的地面发行很难形成高达38万张票,1300万票房规模的退票。“这样规模的退票,不可能是几个地面团队能搞定的”,太原一位地推人员这么告诉娱乐资本论。
③黄牛说:规模太大,利差空间太小
另外,还有黄牛背锅一说,反对者的意见同上,认为规模大到很难。而且黄牛大多是线上出票线下交易实物,因为很多院线有规定退票需在几小时之上,此时很多票都没有卖出去,进行大规模退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目前圈内比较著名的比价软件,什么趣满满啊 赐座啊...一堆 但是规模都不大,而且他们一般喜欢找信用卡刷卡的低价票,以9元价格买入35元卖出,我从来没有见过19元29元买入35元卖出的,利差太小了。”
而同期影片,《幕后玩家》和《战神记》也相继发表声明,《幕后玩家》出品方和发行方联合呼吁各方“咨询相关平台和出品发行方探寻(退票)真实原因”;《战神纪》撇清关系,同时透露公映前影片曾在“观影平台受到恶意抹黑”。甚至,《战神纪》官方微博发布黑底红字表格,怒问“20分钟五百万票房无故蒸发?”指出在猫眼平台上的《战神纪》电影票房出现非正常数字波动。截止到目前为主,小娱求证猫眼平台相关负责人,目前尚未得到明确答复。
今年“五一档”,好一场唾沫横飞的战场。
影院弱势,
线上票务平台垄断成诱因?
“先看事态发展吧,真是猫眼做的话如此恶劣谁都不会怕它。”广州一位影院经理告诉小娱。
他无意间引用的一个“怕”字,鲜明地揭示了当下票务平台和影院方的强弱对比。
众所周知,目前国内电影的线上购票已经超过九成,票务平台的托拉斯效应显著,在电影产业链上的议价力越来越强,且还在不断扩展业务的边界。
已知的是,目前猫眼和淘票票都有涉足从制片、票务到宣发的全产业链环节,甚至连试映会、演员招募等细分领域均有涉及。
与之相比,影院就显得很弱势,非常依赖票务平台导流。
一通交流下来,河豚君除了深刻感受到诸多影院对于此次事件积极的表达欲,还有普遍的弱势感慨。“影院现在已经没有多少真正属于自己的客户群体了,我们的现状就是依附在互联网票务时代的附属品,他们太强大了,钱在他们那里,每个影院都时看着人家给我们结账生存。”上海的一位影城经理告诉河豚君。
而他所说的生存影响,主要指的是三方面,一方面说影院和票务平台的月结周期,几乎卡着影院的现金流;另一方面则是客源,最近几年19、29元的高票补票价,几乎扰乱了之前影院的会员体系,当影院回过神想再次抢回会员时,难度已经相当高了(一个案例就是今年春节档万达花费千万元量级推广的自家APP);还有一个就是卖品销售收入,“现在用户都是提前买票,平均提前到场时间已经降至10分钟以内了,非常影响我们的卖品销售,远远达不到美国卖品占40%收入的情况。”
但另一方面售票平台垄断倾向开始显现,院线影院、发行行业对其的依赖随着互联网化递增。此次事件中有人说,因为影院效益不佳,资金掌握在票务平台手里,利润大多贡献给地产商,还要自己养着人员,导致影院对发行方的排片需求胃口大,叫高价,从而逼着发行方走下策,遂至行业扭曲。
“第三方票务平台已经具备实际垄断渠道市场的能力,也显露出了一些倾向;在目前情况下,要明确第三方到底是平台服务型机构还是发行机构,如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这事儿真的是有大问题。”不少影投公司的负责人,都纷纷表示了这一担忧。
宣发怎样做
才能避免行业里的邪门歪道?
在现在大变革的环境下,通过票务平台大规模干预排片,新操作的出现或许只是早晚的事。
微博账号“电影票房”就表示,“这不愧是互联网时代,手法真是甩开以前前辈十八条街”。
电影《叶问3》
比起《叶问3》的虚假票房,片方给影院砸钱做幽灵场,这次影院成了最大受害方;对比《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粉丝锁场,影院方的强势砍排片,改为非黄金档,这次面对被虚假票房吸引来的真观众,排片已然无法取消。
公认的是,几乎所有影院经理都会参考两家票务平台专业版的数据,此前的排片造假是小部分,而这次大规模的干扰行为,毫无疑问会影响双方彼此之间的信任,如果以后凡是涉及到票务平台发行的影片,其数据都被打上问号,那么对行业的影响可想而知。
2016年初,猫眼、淘票票相继推出电影票退改签服务,本意是为了在行业竞争中提升用户体验感,当时虽已有容易票房作假的担心。但又有何人想到,今天会在该规则下酝酿出新的恶性操作。
回顾历史,好莱坞也曾出现影业集团同时从事制片、院线发行放映等业务。之后随着“派拉蒙法案”的出现,制片公司放弃了电影院放映的业务。但再到里根政府时期后,随着影院端的式微、利润下降,分线制的成熟,该法案又被废止。
由美国的经验可知,其实也很难规定严格的产业链限令,更多是取决于现在的行业发展阶段。
实际上,国内票务平台推出线上宣发的模式,早期是广受业内和观众欢迎的。一方面省了影迷大量的等待时间,另一方面拥有大数据的互联网公司做宣发,能在相当程度上提高发行人员的效率,也能分化发行团队对所谓“行活”投入的时间和金钱。
现在这些因互联网购票而产生大规模退票,除了钻了影院退票政策的空子,无疑也已违反了相应的规章制度:《电影产业促进法》规定,“电影发行企业、电影院等应当如实统计电影销售收入,提供真实准确的统计数据,不得采取制造虚假交易、虚报瞒报销售收入等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观众,扰乱电影市场秩序。”
有人进一步呼吁,主管部门理应出台相关对于票务平台的规范政策。
天才向左,魔鬼向右,现在这些发行乱象背后的利益乱局,或许到了该理一理的时候。
更多文章